清明过后,高山杜鹃开了。听说将乐县光明乡台上村宝台山映山红红遍山坡,兴冲冲前去探访。 200年的宝台寺 台上村在光明乡以北18公里,乡道蜿蜒,水泥路连着土路,一路原始森林,满山翠屏,有淡紫的泡桐花点缀。车停在一座古寺前,右侧已是满坡红妆。 古寺就是宝台寺。根据1981年编的《将乐地名录》,宝台庵建于清嘉庆六年(1801年)。寺里供奉刘公祖师,是余坊、大源、光明三乡的台上、 里台、洋源、溪源、木坑、肖坑、大坪、东边等“十二堡”共敬的神祇。每年农历十月初七为刘公祖师圣诞日,这一天,要出神到各堡去轮流做人戏、办茶宴,人来 人往,热闹非凡,直至抗战时期才取消。解放后,特别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破四旧,古寺失修。改革开放后,古寺重修,一年四季香火不断。 刘公祖师到底是什么来历,守寺人不知。将乐县城等地有刘将军庙,供奉的是五代时为闽国尽忠的刘琼将军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二,将乐县城关都要进行刘 将军的“游神”活动,时间与刘公祖师不同。记得大田象山也有刘公庙,供奉的是在当地坐化成佛的刘公祖师。而将乐与大田相隔甚远,有无关联,无从查考。 寺边土墙上密布着一个个小洞,一只只虎头虎脑的熊蜂钻进洞去,它们刚从那杜鹃林里采粉取蜜回来。这么多蜂,有没有蜜?守寺人说,出家人不杀生。 花中此物是西施 寺后百来米高的山就是宝台山。漫步向山坡寻花去。坡上果真是杜鹃花的海洋,鲜红艳丽的花朵在林莽荆丛间轻摇曼舞,一丛丛,一簇簇,漫山遍野,高的过人头,矮的齐腰深,红得像一片片火焰高耸在山上。 这处山坡土质并不肥沃,没有大树,泡桐、红豆杉、青冈、野梨树、毛竹,稀稀落落,只有那杜鹃花夹道相迎,尽兴飞舞,吐着芬芳。有的已是花谢吐绿,有的含苞待放。踏着荆棘,钻进林子,红艳艳的布景,一处胜过一处,让人忍不住一惊一诧;攀上松树,近远红花尽收眼底。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赞杜鹃花:“闲折二枝持在手,细看不似人间有,花中此物是西施,鞭蓉芍药皆嫫母”。但宝台山的杜鹃花更像纯朴的山村少女,她 们不与名花争妍斗艳,不娇贵,兀自在贫瘠的山间茁壮成长,尽情逐戏,跑着跑着,满脸绯红,笑靥可人;跑着跑着,漫山红遍,灿似彩霞,妆点出别样风情。 杜鹃花,有很多小名,比如“红踟躅”、“龙船花”、“红樱花”、“清明花”、“报春花”、“满山红”、“柞篱花”、“格桑花”、“金达莱”,各 地叫法不同。光明人则把杜鹃花叫着“羊角花”,因其形而得名。光明有一首描写招待亲家的民谣《髻髻花》,歌中唱道:“髻髻花,十五丛,羊角花,映山红。七 姐妹,钩蓬茸。脚也酸来手也酸,打锣打鼓上高山。高山嗬罗嗨,磨利关刀杀羊仔。羊仔头上一枝叶花,请来请去请亲家……”查阅宋经文先生所著的《花俗》,羊 角子药就是杜鹃花,打柴、牧羊之人常摘其花吸之解渴,味略甜。山风拂动,红彤彤的杜鹃花荡起浪花,黑凤蝶、熊蜂嘤嘤嗡嗡穿行其间,辛劳地追花采蜜。 山顶:空中的舞台 攀着花枝,来到山顶。这里是个圆形的平台,大约三十多平方米,中间是个高台,台上依旧长着杜鹃树,花开正艳。奇怪的是,台脚似有石基,也摆着烛台,也是焚香祈祷之处。台脚比小路还低二三十公分,像是有人刻意挖的壕沟。 站在山顶,脚下是红色花海层层叠叠;远处是纵横九派茫茫大山,绵延不绝。眼前就像一个天造地设的圆形舞台,宝台山正在中心,眼前山花烂漫,四周 群山环绕,绿波荡漾,化作山峦村落。台上村就是以处在形似舞台的山上而得名。在宝台山顶,还可观日出、日落。附近大磜上自然村村尾水坑有30米高的瀑布。 向莆铁路从宝台山隧道穿过,等今年9月通车了,就可以远眺高铁动车疾驰的身影。 满山笑开“英雄花” 宝台山,形成于二亿七千万年前,呈东西走向,山顶海拔高达1313米。站在山顶,可眺望将乐、泰宁、顺昌三县。山上还可见荒废的石砌山路,是将 乐通往泰宁的古道。这里山高路险,处处可以设伏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宝台山对面是余坊乡。1929年朱德曾率领红军在余坊村寺背上召开会议,并建立乡苏维埃 政府。 1931年5月,红军曾在光明禊俚村成立将乐西区禊俚乡革命委员会。1934年3月,红五军团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在光明狙击国民党八十八师,红军主力就是 在光明台上半岭一带狙击国民党军,红三十四师师长彭绍辉在指挥战斗中下颚中弹受伤,后来他是开国上将,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。 过去的诗写道:“杜鹃啼处血成花”,都说红色杜鹃是杜鹃鸟吐血染成的。细看,这映山红也有粉红的、淡红的,花片带着点点红斑,似殷殷飞泪,如泣 如诉。现在也有人说,这满山映山红就是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“英雄花”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象征罢了。毕竟偌大的宝台山只有主峰是满山火红。这片舞台,杜鹃花 是当今无愧的主角、台柱。每年清明节与国庆节前,高山上风云际会,杜鹃花姿招展,摇着舞着,吐出芳唇,在这群山之巅,放歌合唱,笑出漫山风采。整块花地约 有15公顷,每次花期都有约20多天,引来四方游客。(王长达 林文斌 沙观球)
|